2025/09/23

孩子的母語,才是所有學習的基礎

 昨天(9/19五)我在板子上寫上10月的放假日期。

有兩位孩子跑來說:「老師,我沒辦法補課。」

可是他們的上課日是星期三和星期五,實際上並沒有受到影響。


這讓我深深感受到:孩子在理解文字訊息上,其實還需要更多練習。


✦ ✦ ✦


1. 母語是所有學習的基礎


📌 孩子在學校裡,不論數學、自然、社會科,理解課本、讀懂題目,都要靠中文。

📌 研究指出:母語的閱讀與寫作能力能轉移到英文;打穩中文,英文會更好(CUP 理論:Common Underlying Proficiency,共同基礎能力)。


2. 國際與本土研究的顯示


📌 若過度強調英語、忽略母語,長期會削弱孩子的母語論述與知識基礎。

📌 國語文縱貫研究發現:孩子國語能力雖會成長,但需要穩定持續的閱讀與家庭支持。

📌 PISA / PIRLS 國際測驗顯示:台灣孩子的閱讀理解相對數學、科學較弱,正是需要補強的關鍵。


3. 為什麼孩子的中文會變弱


📌 時間與金錢過度傾斜在英文補習,壓縮了中文閱讀與書寫的養成。

📌 家長普遍認為「英文才有競爭力」,卻忽略了語文理解才是所有科目的核心能力。


4. 家長能做的四件事


📌 保留中文閱讀時間:每天 20–30 分鐘中文書報共讀。

📌 引導寫作表達:從日記、讀書心得開始,讓孩子把想法寫下來。

📌 營造文字環境:家裡有書架、有書報,孩子才會自然親近文字。

📌 調整資源比例:英文補習很重要,但別壓縮中文的基本盤。


✦ ✦ ✦


英文很重要,但唯有讓孩子在中文裡扎根,英文才能真正開花,帶他跨向更大的世界。



2025/09/14

文字,其實是能量

希望我的文字,亦能帶給你能量 

有些時候,我們以為只是寫下幾句話,

但當自己回頭再讀時,
竟然也會被觸動。

那一刻我才明白——
文字,其實是能量。

因為當下的用心,
已經被封存在文字裡。
當別人,甚至未來的自己再讀時,
這股能量就會再次被喚醒。

所以,想與你分享,我用心寫下的所有文字。
因為它不只是文字,
希望它能是成為你心裡的一束光。 🌿



2025/09/07

文字化是二次覺察

 我們每天都在經歷各種感受:一個瞬間的感動,一陣突如其來的不安。可是,當我們拿起筆想要把這些感受寫下來時,往往會發現——自己其實正在重新整理它們。

文字化的過程,不只是紀錄,而是一種「二次覺察」。


教室裡的例子

在課堂上,我常常要求孩子學習英文或國語時遵循一個固定流程:

  1. 第一次:先聽一遍,單純觀察圖片,聽故事與詞彙。

  2. 第二次:跟讀,並開始關注文字。

  3. 第三次:嘗試自力音讀。

  4. 最後:邊讀邊寫,或寫完再讀一遍。

在這個過程裡,真正的轉折點是「書寫」。因為當孩子開始動筆,他們就不只是接受,而是在重新整理。

數學也是如此。只有自己親手演算過一遍,思考、推理,再把答案寫下來,運算才會成為真正屬於自己的知識。


兩種覺察

  • 第一次覺察:來自直接的感受與經驗,例如當下的情緒、身體的觸動、直覺性的畫面。

  • 第二次覺察:則是透過文字或符號,把這些感受再「翻譯」一次。在翻譯的過程中,情緒會沉澱,體驗被咀嚼;數學的規律與邏輯,也會更清楚地浮現。這時,我們才真正明白自己感受了什麼、體會了什麼。


文字化帶來的意義

  • 整理:讓模糊的情緒或思緒有了邊界。

  • 距離:寫下來,就能稍稍從「困在感覺中」抽離,以旁觀者角度再看自己。

  • 深化:文字會迫使我們找到更精準的表達,於是我們對自己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實際應用

  • 教育現場:孩子寫日記,其實不只是作文練習,而是在學習「看見自己」。

  • 心理練習:日常書寫、自由書寫或靜心記錄,都能慢慢培養自我覺察的能力。


所以,當我們說 「文字化是二次覺察」,其實就是提醒自己:
書寫不是附屬的任務,而是一種深刻的自我理解方式。
每一次落筆,都是一場與自己更靠近的對話。

2025/08/23

變——產生能量

🔁 變,打破慣性,產生能量

當一個系統、狀態、習慣開始「變」,原本的平衡被打破,就會出現:

  • 張力(tension)——引發內在或外在的衝突

  • 動力(momentum)——推動我們適應、回應、前進

  • 意識流動(awareness shift)——開始察覺、選擇、創造


🔥 舉幾個小例子:

  • 身體:當造成病變的條件一旦改變,疾病也可能隨之退場。——熬夜改為規律睡眠、飲食從負擔變清爽、壓力從10降到6,自癒力自然接手。

  • 教學:當你不再死守SOP,而是依孩子的狀態彈性調整,教室的能量就會「活」起來。

  • 語言:語氣一轉,對話的能量場就能被打開。

  • 命運:跳出舒適圈,雖然失去原有的穩定,卻也點燃新的生命動能。

✨ 身為KUMON老師的我在做的,也是「變」。

觀察孩子的書寫,覺察他們的盲點,再依據每個人的學習慣性與思考模式,給予專屬的技巧與路徑。
這些有意識的調整,就是在創造與啟發——幫助孩子的突觸越來越增生、越來越連結。

🌱
「變,是破繭的聲音,也是飛翔的起點。」
「萬物皆靜止,直到它開始變。」


什麼是「突觸增生與連結」?

大腦其實每天都在「變」。
所謂的學習,就是突觸(神經細胞彼此的連線)不斷強化、刪減與重組。

  • 用進廢退:經常使用的連結會被強化(LTP),不用的則會逐漸削弱(LTD)。

  • 突觸的家:大部分突觸長在「樹突棘」上,學習就會讓這些小小的突起在數分鐘到數小時內出現形變或新生,這就是記憶痕跡的基礎。


🧠大腦「變」的時間表

  • 幾秒到幾分鐘:像是臨時記住電話號碼,受體和離子通道立刻調整,屬於短期可塑。

  • 幾小時到幾天:新連結長出、穩定或消退,就像短期記憶逐漸變成長期。

  • 幾週到幾月:大腦網路進行大規模重組(含髓鞘變化),支持更快更穩的訊息傳導。這也是長期學習真正發生的層次。


🏃‍♀️影響可塑性的關鍵

發育與修剪幼兒突觸密度最高,之後會慢慢修剪,留下高效率的網路。青春期的大腦仍在大改線路,對高層認知至關重要。


睡眠的整理術白天學習讓突觸增強,夜晚深睡眠會「下調但保留重點」——既省能量又保留精華,這就是「突觸體內平衡假說」。


運動與BDNF<腦源性神經滋養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規律有氧運動(跑跳遊戲、律動課)能促進大腦分泌 BDNF,幫助海馬體可塑性與記憶表現。


情緒與壓力長期高壓會抑制可塑性;相反,支持性回饋與適度挑戰能保護孩子的學習力。



💡教學場域的「可塑性友善作法」


  1. 間隔學習(Spacing)+提取練習(Retrieval)
    ——把練習分散到多天,並多用「回想」而不是單純重讀。

  2. 變化與遷移(Interleaving/變式練習)
    ——變換題型、脈絡、感官線索,讓多條路徑一起活化。

  3. 睡眠衛教
    ——規律作息,保證孩子有足量慢波睡眠。

  4. 規律有氧運動
    ——每週 3–5 次、每次 20–40 分鐘。

  5. 情緒支持
    ——避免長期高壓,給予安全又有挑戰的學習氛圍。


🍃🍂🌱🍁🌿🍁🌱🍂🍃

所以,每一次孩子願意嘗試新的寫法、每一次家長願意調整陪伴方式,
其實都是在幫大腦創造「突觸新連結」。

變,不只是哲學的語言,也是大腦的科學。
而我們的教育,正是在陪孩子「連結、修剪、再生」的過程中,
讓他們學會飛翔。

🍃🍂🌱🍁🌿🍁🌱🍂🍃

*********************************************

📚 參考文獻清單
突觸可塑性(LTP/LTD 基礎)
Bliss, T. V. P., & Lømo, T. (1973). Long-lasting potentiation of synaptic transmission in the dentate area of the anaesthetized rabbit following stimulation of the perforant path. The Journal of Physiology, 232(2), 331–356.
(第一篇描述 LTP 的經典研究)
樹突棘與學習
Holtmaat, A., & Svoboda, K. (2009). Experience-dependent structural synaptic plasticity in the mammalian brain.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10(9), 647–658.
(用活體成像觀察樹突棘如何隨經驗變化)
發育與突觸修剪
Huttenlocher, P. R., & Dabholkar, A. S. (1997).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synaptogenesis in human cerebral cortex. Journal of Comparative Neurology, 387(2), 167–178.
(人類大腦突觸發育與修剪的經典研究)
睡眠與突觸體內平衡假說
Tononi, G., & Cirelli, C. (2003). Sleep and synaptic homeostasis: a hypothesis. Brain Research Bulletin, 62(2), 143–150.
de Vivo, L., et al. (2017). Ultrastructural evidence for synaptic scaling across the wake/sleep cycle. Science, 355(6324), 507–510.
(假說提出 & 後續用電子顯微鏡觀察到的直接證據)
運動、BDNF 與可塑性
Voss, M. W., et al. (2013). Bridging animal and human models of exercise-induced brain plasticity.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17(10), 525–544.
Szuhany, K. L., et al. (2015). A meta-analytic review of the effects of exercise on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Journal of Psychiatric Research, 60, 56–64.
(綜述與統合分析,強力證據)
間隔學習與提取練習
Cepeda, N. J., et al. (2006). Distributed practice in verbal recall tasks: A review and quantitative synthesi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32(3), 354–380.
Roediger, H. L., & Butler, A. C. (2011). The critical role of retrieval practice in long-term retention.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15(1), 20–27.
(心理學實驗 + 綜合回顧,教育應用很常引用)
壓力與可塑性
McEwen, B. S. (2017). Neurobiological and systemic effects of chronic stress. Chronic Stress, 1, 1–11.
(解釋慢性壓力對突觸與神經新生的抑制作用)

2025/08/18

114年九月、十月KUMON彰化忠孝教室行事曆

  KUMON彰化忠孝教室教室開放時間


(一)15:00〜21:00(準時下課)

(三)15:00〜21:00(準時下課)

(五)15:00〜21:00(準時下課)
 
[每周上2堂課,每個月上8堂課]



2025年9月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9/29(一)第9堂課,不放假,補10/6(一)中秋節的課



2025年10月


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31

📌10/6  (一)中秋節,教室放假。
📌10/8  (三)公文放假,因有9堂課,故可放一堂
📌10/10(五)國慶日,教室放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