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天都在經歷各種感受:一個瞬間的感動,一陣突如其來的不安。可是,當我們拿起筆想要把這些感受寫下來時,往往會發現——自己其實正在重新整理它們。
文字化的過程,不只是紀錄,而是一種「二次覺察」。
教室裡的例子
在課堂上,我常常要求孩子學習英文或國語時遵循一個固定流程:
-
第一次:先聽一遍,單純觀察圖片,聽故事與詞彙。
-
第二次:跟讀,並開始關注文字。
-
第三次:嘗試自力音讀。
-
最後:邊讀邊寫,或寫完再讀一遍。
在這個過程裡,真正的轉折點是「書寫」。因為當孩子開始動筆,他們就不只是接受,而是在重新整理。
數學也是如此。只有自己親手演算過一遍,思考、推理,再把答案寫下來,運算才會成為真正屬於自己的知識。
兩種覺察
-
第一次覺察:來自直接的感受與經驗,例如當下的情緒、身體的觸動、直覺性的畫面。
-
第二次覺察:則是透過文字或符號,把這些感受再「翻譯」一次。在翻譯的過程中,情緒會沉澱,體驗被咀嚼;數學的規律與邏輯,也會更清楚地浮現。這時,我們才真正明白自己感受了什麼、體會了什麼。
文字化帶來的意義
-
整理:讓模糊的情緒或思緒有了邊界。
-
距離:寫下來,就能稍稍從「困在感覺中」抽離,以旁觀者角度再看自己。
-
深化:文字會迫使我們找到更精準的表達,於是我們對自己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實際應用
-
教育現場:孩子寫日記,其實不只是作文練習,而是在學習「看見自己」。
-
心理練習:日常書寫、自由書寫或靜心記錄,都能慢慢培養自我覺察的能力。
所以,當我們說 「文字化是二次覺察」,其實就是提醒自己:
書寫不是附屬的任務,而是一種深刻的自我理解方式。
每一次落筆,都是一場與自己更靠近的對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